【长江日报】《长江日报》专版报道学校思政工作经验成效
发布时间:2023-05-25新闻网讯 5月24日,长江日报以《学习新思想 推动学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为题,整版报道学校思政工作经验成效。
学习新思想 推动学校思政工作守正创新
——武汉理工大学持续加强青年学生思想引领
武汉理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持续加强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切实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到学校人才培养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课一品” 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厚度
“您好!我是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您为什么要放弃原本十分优渥的生活而选择艰苦的革命呢?”“国之将亡,何以为家?我岂能置身事外!”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拉开“党史我来讲”讲演大赛的序幕。
作为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特色实践教学品牌,“党史我来讲”活动迄今已举行十一届。“我们利用重大节庆主题,全面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学生全过程设计并组织教学,教师辅导和点评,形成‘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充当学习主人’的良好氛围。”武汉理工大学郭国祥教授说。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十余年开展“一课一品”活动,致力于将实践教学环节打造成品牌特色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围绕“一课一品”,各门课程策划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品牌活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创“党史我来讲”参与式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锻造“优秀实践报告评选”活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推出“爱在理工”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承办“学马列经典 做时代新人”演讲比赛等。
从宏观层面概括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党史故事和青春风采;从微观层面讲述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和艰辛道路;将历史与理论结合,诠释百年党史具体的精神内涵……同学们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音视频图片,讲述故事、朗诵诗歌、演唱红歌等,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参与式教学互动也成为一次全校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党史我来讲”在同学中收获了较高的评价,“比赛中,我将自己的理论所学融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提升境界,与团队成员相互学习、交流互促,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增进了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党史的兴趣与信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三学生陶玥说。
“通过调研,我们对乡村振兴及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有了更深的了解,理论和实践结合,我们学的知识更加生动牢固。”2022年暑假,材科2002班韩润亚来到山东聊城市冠县韩路村,通过前期搜集相关资料,制定调查内容,设计制作调查问卷等,开始了实地调研。
韩润亚的实地调研是学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特色之一,其“优秀实践报告评选”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课程教师们编印的《实践报告书》,包括原著选读、模拟教学、在线学习、影视冲浪、建言献策、假期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从教室小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大课堂,学生从书斋走向社会,用脚步丈量祖国,用纸笔书写时代课题,激活了他们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深化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该课教师杨安妮说。
“一课一品”活动的深耕,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运用知识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坚定理想信念。
课程思政 激发课程育人新动能
“老师们在课堂上带领我们感受国家在前沿科技和国计民生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传递历史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武汉理工大学半导体物理课堂上,吕海飞老师讲述芯片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我国在芯片领域所面临的“卡脖子”难题,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在材料力学课程中,老师们将国产大飞机C919材料的力学性能仿真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告诉同学们学好基础专业知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我们一样可以做到。在电磁波教学中,刘成国老师引用我国重大科学装置FAST工程的进展和对科学的贡献,鼓励同学们掌握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理论知识……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个人成长,成为武汉理工大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
“必发365历来重视课程思政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激发基础学科课程思政育人新动能。”必发365党委书记余峰说。必发365突出基础学科特色,在数学、物理、统计、力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课程体系相结合,以学科发展关键人物、科学精神为典型案例引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去听廖老师的课吧,你会爱上物理的!”必发365教师廖红,从教30多年来培养了无数学生,用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波动说与粒子说论战、到20世纪传为佳话的科学争论……她主讲的《大学物理》课程融合文学、哲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深深吸引了听课学生。廖红和团队老师还把朗朗上口的物理诗引入课堂。“课程的学习,激起了我当科学家的雄心,也学到了科学家精神。”学生杨宇婷说。《大学物理》课程获批教育部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2022年学院48门课程通过学校课程思政验收,数量位居学校首位。学院《融合“通识·思政”的大物理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批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3人获评校“2020—2021年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在老师们的影响下,武汉理工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张金强关注帮助贫困留守儿童成长;学院每年200余名同学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的难题,多人获国家一等奖;武汉理工大学连续多年关注防艾禁毒宣传,并获第四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为平安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思政专栏 构建网络育人新生态
近期,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号推出《信·中国》第8季第1期,教师翁剑深情朗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他激动地说:“回信让我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信心和决心。”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学院以《信·中国》专栏为载体构建网络育人新举措,开办四年多来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关注。
2019年1月,机电工程学院成立网络育人工作室,打造《信·中国》书信育人品牌专栏,通过朗读红色书信、讲述背后故事、分享读者感悟等方式,以声音传真情,以书信叙历史,传递红色书信中饱含的“信仰、信念、信心、自信”。
“如何把红色书信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青年学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作为专栏第四任学生负责人,孙启策经常与指导老师交流讨论专栏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形成了“学院主办,团队主建,支部共建”的建设格局,并注重做好“四个结合”,即将研学《信·中国》专栏内容与开展学生党校培训相结合、与开展党课学习相结合、与开展团课学习相结合、与开展年级周会相结合,有效推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工作。
同时,《信·中国》专栏紧跟时事热点,根据重要节点灵活调整内容。2020年,书信育人工作团队积极运用战“疫”鲜活素材,推出了战“疫”特别季。2021年,专栏紧扣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广大学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2022年,专栏聚焦制造强国战略,引领广大学生勇担科技自立自强重大使命。
从最初的“音频+图文”形式升级为“短视频+图文+文艺作品”,从一般网络教育到构建“研、读、写、展”四位一体的网络育人新生态。多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信·中国》专栏办成武汉理工大学颇具影响力的育人品牌。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吴超群教授说:“《信·中国》专栏最大的魅力在于每封书信都传递着力透纸背的精神力量,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专栏自开办以来,已推出8季60期,100余名校外专家、学院教师、辅导员、退休教授、企业校友、派出所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和学生代表参与朗读,朗读书信3万余字,开展研学活动100余场,收到学习体会1800余篇,共计100余万字。《信·中国》专栏建设得到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专题报道,相关工作案例荣获2021年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全国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全国二等奖。
“名师名导” 推进“三全育人”显成效
“老师,感谢您为我们的辛勤付出;老师,将来我要成为像您一样的班主任。”
武汉理工大学从2011年开始实施“名师名导”班主任计划,十三年步履坚定、深耕实践,让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名师名导们,走近学生,以高尚的师德风范、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着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能够以学长和班主任的身份带着‘00后’同学们成长、成才,是我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最大的骄傲,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义。”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船舶xs2101班主任柴威在工作交流会上分享。柴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十余年求学生涯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体会分享给同学们,他将真心陪伴和目标引领作为班级建设抓手,将学生的急难愁盼事儿当作自己的事儿来办。看到同学们在学业和生活上不断取得进步,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他觉得是一件非常美好和幸福的事情。
“用大爱关心学生、用大智引导学生。”这是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十三年来始终坚持的班主任工作理念。学院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教师选聘到班主任队伍中来,突出班主任队伍的纽带作用、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与辅导员、管理部门、思政课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协同育人效能,构建了以班主任队伍为纽带的“名师导航”计划集成式综合育人平台。班主任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攀登行动”“励志成才”“春风化雨”“数字阵地”“雪中送炭”等学院自主设计的学生成长成才计划行动中。他们建立“理论学习+实际开展+广泛拓展”的文化展示平台,充分利用武汉城市规划展馆、学校航海博物馆等文化载体,组建“筑梦深蓝志愿讲解队”“深蓝合唱团”等,打造“云端博物馆”,建设船海文化长廊、动力文化长廊。他们带领学生实施 “攀登行动”科研育人计划,发挥优质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的作用,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了解行业、体验社会,让“育智”与“育德”同行。在暖心的“班主任午餐会”上,他们与学生拉家常,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困难,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现实困难。
十三年来,学院形成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清杰教授以及学科首席教授、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骨干、教学能手等在内的一支信念坚定、品德高尚、学识扎实、敬业奉献的850余名班主任工作队伍数据库,编印《班主任工作通讯》12期,学院创新创业萌芽阶段品牌活动“一班一项目”,至今已连续开展12年,孵化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50余项,学院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等学生先进典型100余人。班主任与班级同学集体创作的《第十一位教师》微作品,获评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学院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师生共同打造“红船”的事迹,受到国家权威媒体报道,在校内外形成“三全育人”试点实践的良好示范。
文:雷江梅 胡创 张德来 李春梅 谢小琴 朱可馨
原文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23-05/24/content_261122.htm